《王后傘下》:每個後宮女人都衝在教育子女第一線

  ◎曹雪盟

  韓國古裝劇《王后傘下》(又譯《雨傘》)近日收官。批評其中國風過於濃郁者有之,質疑其大量借鑑中國著名宮鬥劇《甄嬛傳》者有之,指責其不尊重史實者也有之。而在一眾討論中被普遍提及的,則是「爽劇」二字。其形式的獨特之處,則莫過於從家庭教育視角展現深宮權力爭鬥。

  沒時間圍王爭寵,只想「雞娃」爭權

  細分起來,《王后傘下》的型別是架空古裝劇,從角色設定上看是大女主劇,內容講的是「教育內卷」,本質上則還是宮鬥日常。

  宮鬥劇,國人向來儲備多,單看代表作《甄嬛傳》首播至今十年有餘仍有一大批「嗑學家」,便足見此類題材擁躉者眾多。在曾經風靡一時的宮鬥劇裡,有的如《延禧攻略》,女主一路勇猛開掛,快意恩仇,大開金手指殺出條條血路,最終權力愛情雙豐收;也有的像《如懿傳》,一眾妃嬪為榮寵、權力、財富的不休爭鬥,最終不過是被犧牲者自以為是的自娛自樂,看起來有人坐高樓、有人在深溝,實則萬豔同悲,都是輸家。無論是想要建構一場迷人幻夢,還是戳破幻想的綺麗泡泡,宮鬥劇大多離不開兩件事——權力和愛情。而這兩件事的中心則是帝王,擁有對周遭一切予取予奪的能力,又是宮中女性唯一的情感物件。於是,雖為女人戲,宮鬥劇本質上往往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花樣想像與集體狂歡。

  但《王后傘下》走了一條不同的路。在朝鮮李氏王朝的大背景下,劇集虛構了一位擁有五個兒子的王后,這一次,故事的指向並不圍着王爭寵,甚至王與後宮妃嬪同框的戲份都少之又少,如何讓自己的兒子坐上世子之位、成為王儲,才是後宮眾人關心的焦點和劇情的核心。

  劇集開篇,王后的大兒子、當朝世子身染重病。王后一邊隱瞞訊息,一邊求醫問藥。但最終,世子仍遭人毒手,王后也陷入危機。為了保護其他的兒子和世子留下的孩子,王后開啟「雞娃」之路,在名為「擇賢」的王儲爭奪戰中與其他王子背後的勢力鬥智鬥勇,讓自己的二兒子再度成為世子。之後,她繼續守護兒子的世子之位,扳倒試圖謀權篡位的「惡勢力」,並最終揭開大兒子死亡的真相。

  啃醫書請家教,熬夜押題劃重點

  波詭雲譎的宮廷裡,出身平民的王后一刻也不能鬆懈。婆婆大妃時刻想要把她換掉,後宮妃嬪總想取而代之,四個兒子不僅學習成績吊車尾,還全都對王儲之位毫無興趣。強敵環伺,王后一不留神就會落得與前朝廢后一般的悲慘境地:當世子的兒子被殺死,自己被扣上謀反的罪名趕出宮廷,其餘三個兒子也相繼慘遭毒手。

  相比優雅地行走,更多時候,這位王后都在形象全無地全速奔跑。跑到妓院抓沉迷溫柔鄉的三兒子,跑遍宮殿找不見蹤影的二兒子,跑到兒子們的寢宮叫他們起床上學……麻煩一件接着一件,她也一刻不得喘息。看似大權在握,實則每天有掃不完的滿地雞毛,日子按下葫蘆浮起瓢,王后不得不成為超人般的「救火隊長」,在危機四伏的深宮裡時時警醒,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奮力求生。

  大兒子病重,王后點燈熬油自己啃醫書尋找希望;兒子們參加陪童選拔考試,她先熬夜讀書押題劃重點。不僅王后衝在教育子女第一線,後宮裡的每一個女人在培養兒子這件事上都不服輸:大妃是上一屆「雞娃」冠軍,害死前任世子,拉下前任王后,把自己的兒子扶上王位;黃貴人的兒子是王長子,覬覦儲君之位許久,暗地聯合當領相的父親給兒子鋪路;望子成龍的高貴人、太昭容等人則又是花重金請人給兒子補課,又照着大妃提供的所謂「王室教育祕籍」一絲不苟地執行,還通過各種渠道幫兒子們在測試中作弊走捷徑,可謂各顯神通,無所不用其極。

  為了讓孩子成為「尖子生」,家長鉚足勁先把自己變成「狠人」的故事實在太熟悉,難怪有不少觀眾將《王后傘下》視作古裝版的韓劇《天空之城》,又一出有關教育的別樣討論。

  以內卷故事,行反內卷之實

  但《王后傘下》難道只是因為它講了為母則剛、教育內卷、宮闈祕辛?老實說,這部劇對母愛的表達並無太多新穎,宮斗的手段也稱不上高階,之所以爽感十足,更多還在於人設的魅力。相比一眼便知的反派、並不難猜的兇手,又美又颯又堪稱「人間清醒」的王后顯然才是討喜的關鍵。

  架空的設定給了創作者天馬行空的充足空間,編劇也毫不掩飾自己借古人之口發今人感慨的意圖。被網友評價「最好哭」的第三集在這一點上展現得最為直白。一次偶然,王后發現自己的四兒子是女裝愛好者。巨大的祕密令她震驚,壓得她喘不過氣。想要保護兒子,就必須永遠隱瞞,於是她放火燒燬存有女性用品的殿閣,帶兒子來到宮外,由畫師為他留下一幅女裝畫像。「每個人心中難免有個與他人不同的自己,但是我們不可能通通攤在陽光下……相信總有一天,即使我們心中存在不同於他人的自己,定也無須再遮遮掩掩。」雨中,王后將雨傘傾向兒子,兩人漸漸遠去,定格成一幅水彩畫——畫上,兩個女性的背影暈染開來。王后把理解、尊重、包容、保護做到了今人或許都難以達到的高度。這明顯不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模樣,卻無差別擊中了觀眾。

  面對想要退出世子競賽卻被母親責罵的心昭君,王后借戒盈杯告訴他人無完人:「若能懂得怡然自足,就算不甚完美,也能過得很好。」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只是第一步,「你要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,若是不滿意,那就大膽碰撞,有時也要固執己見,這樣你才能喘口氣。」

  天資聰穎、品學兼優的寶芡君有意一爭世子之位,卻被大妃利用,在最後關頭成為棄子,被迫放棄,退出比賽。他心灰意冷卻仍表現得毫無波瀾,王后卻說,不必強顏歡笑,「當你難受時,你可以直言道出,不舒服的話就表現出來吧,這樣人們才會知道,你其實一點也不好。」

  與眾不同並非錯誤,不必自卑難過,應當被溫柔以待;並非所有的不能達成都因為自己不足,倘若無意為之,又何來差勁之說;內心的情感不必總去壓抑,承認負面情緒才能與自我和解……在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的深宮裡,編劇卻為這位不得不朝乾夕惕的王后,賦予了舉重若輕、樂觀從容、淡定舒展的特質。可以說,《王后傘下》以內卷故事行反內卷之實,用滿是爭鬥的劇情講「鬆弛感」與不焦慮。

  也正因如此,這類橋段寥寥幾筆,就能撓到觀眾心頭癢處。儘管劇集對這些話題的處理可能並不足夠高明,有時流於表面——如王后對着儒生們一通有關信念與良知的演講,就能讓他們停止與宮外傳信,公平地評判王子們的成績。這雖然慷慨激昂、大快人心,卻也不免有些天真理想。但《王后傘下》熬出的雞湯到底還是不冷不熱、鹹淡合適,幾分油膩的可能性也就被忽視不見,變成了冬日寒風中想要握在手心裏的那塊甜蜜熨帖的烤紅薯。

  宮鬥戲演了這麼多年,身經百戰的觀眾早已見怪不怪。《王后傘下》的升級打怪之路顯然遠稱不上針針見血、刀刀到肉,然而依然有不少人,一邊承認著劇中橋段的古早狗血甚至匪夷所思,一邊又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。或許,對身處現代都市的觀眾而言,《王后傘下》真正戳中爽點的不是女人的戰爭,而是那些翩躚衣袂、金簪玉釵之外的理想和願景——差異可以被接納,失敗能夠被包容,有不必揹負他人期待的自由,能坦然面對不完美的人生,真善美的一方終將勝利,一見鍾情就會終成眷屬……所有這些集合起來,便是劇名道出的美好祝願:無論何時何地,任憑大雨滂沱,希望總有一把傘,為你撐起,向你傾斜。